要看《易》,须当恁地看,事物都是那阴阳做出来。
2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369页。对于利,诸家均认同其为孔子所罕言。
【1】其特征表现为对人的能动性的高扬与道德主体性的凸显,此即所谓的人道主义之黎明【2】或人文精神的觉醒【3】。畏于匡,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2】皇侃亦云:与者,言语许与之也。皇侃疏:所以尔者,夫子之性与天地元亨之道合其德,致此处深远,非凡人所知,故其言不可得闻也。
……至以理训天,则更空洞荒渺,不可究诘矣。50 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第244页。鼓万物而不忧,则无不可发见,以兴起富有日新之德业。
在《易纬》看来,人间君臣父子之位乃是效仿天地之位而来,故天地之位不变,君臣父子之位亦不变。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之说,认为人间等级秩序之所以不易乃是因为其张设布列均仿照天地宇宙之秩序,这就将《易纬》之不易观念亦纳入到乾坤变化当中。今人或以为易之三义中不易所言者乃是易之不动之体,但无论是《易纬》《易赞》还是《周易正义》均将此不易解为君臣父子人伦不可更改之道。【24】他以易为天地万物之体,道为天地万物之理,神为天地万物之用,而此体、此理、此用落实于人则为性。
此说立足于阴阳生化流行,将天道人伦统一于阴阳变化当中,注重以有论有。【25】这是将生生视为宇宙万物之萌芽生长之根本,世界之阴阳变化、往来不息便是此生生之理的展现,此生生相续之理存在于世间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过程当中。
朱熹在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生生之学。另一派取日月更迭之象言明《周易》变化之意,陆秉就认为:易字篆文,日下从月,取日月交配而成,是日往月来、迭相为易之义。因此生生,天人不再二分间断,二者能相续不已。【8】他认为易之核心就在于变化。
在易学当中,世界之根本为天地,天地相交而万物生。2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页。《易纬》以汉代盛行的宇宙生化论为中心,坚持以易为本源的一本论,认为此易乃是万物之源,它通过阴阳二气之变易化生万物,万物之生化、人伦之秩序均由易而开出。【22】这就是说,易乃是阴阳变化的过程,是天道的终日乾乾,它运动变化永不停息,故又曰:易之为义,乃指流行变易之体而言,此体生生元无间断,但其间一动一静相为始终耳。
综上,易之三义说源于《易纬》,经由郑玄与孔颖达的诠释而逐渐走向成熟。(《周易正义》,卷首第5页)二人将易理解为生生之德,将变易理解为生生之道,将生生作为理解易与变易的关键,但并未对生生之谓易之意蕴进一步展开阐述。
【23】易就是阴阳变化的流行变易之体,正因为此体之中蕴含着阴阳相为始终的生生之意,故能建构出一个广阔的世界。易之为文,象其一首四足之形。
生必有死,易主劝戒,奖人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标点有改动。理学家在解读生生之谓易时,将易与理相互关联,通过易学与理学的相互融合,将易之道与性命之理融而为一,建构了一套崭新的儒学理论话语体系。故曰其体则谓之易,言易为此理之体质也。进而,孔颖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正是这种混而未分的状态,使得太虚可经由阴阳之气的交互融合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故曰阴阳不测。
因此,《周易》中的生生之意不再局限于万物形体的化生,而是成为了天人相续之根本。从这个层面上看,生生之谓易与易一名而含三义可相互涵摄并互为诠释。
易也,此也,密也,是甚物?人能至此深思,当自得之。23.[清]刘源渌《近思续录》,载严佐之等主编《近思录专辑》第十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0页。
而阴阳交互融合之后又产生了天地万物,这个融合的过程即是阳变而阴合的过程,故曰一阖一辟。2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1280页。
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周易正义》载崔觐、刘贞简论易一名而三义时说:易者谓生生之德,有易简之义……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皆以《纬》称不烦不忧,淡泊不失。生生既是原因又是目的,是万物之所以生、之所以成之根本。与此同时,阴阳虽有属性之别,但二者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也因此阴阳才能够交感融合而化生万物。
(《二程集》,第136页)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人乃是天地之心、阴阳和合的完整展现,故此生生之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事当中。
(《周易正义》,卷首第4页)易之根本在于变,而《周易》之易就是此变化之总称,因此,无论是易简、变易还是不易,均针对的是有形有象的世界,故曰:易之三义,唯在于有。在解释不易时,郑玄又依《系辞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简称《周易内传》与页码。在太虚的状态当中,阴阳混而未分,故曰一阴一阳。
如程颐在《易传序》中就提出: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就太虚具有化生万物的可能性而言为道,太虚化生万物变化莫测,不可以常理度之,此之谓神,而这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过程则为易。生生之谓易所展现出来的易不是那种同质化的永恒不变之物,而是在变化中经由阴阳交感而生生生不息的阴阳错综交换代易之状态。就道的层面而言,天地万物与人并无根本性的不同,但就性之层面而言,人之性有其特殊之处,故曰:道统天地人物,〔善〕、性则专就人而言也。
故荀爽亦曰:阴阳相易,转相生也。一说重转化,即阴中有阳,阴极而生阳,阳中有阴,阳极而生阴,阴阳之转易而生成万物,此说以荀爽、韩康伯、孔颖达为代表。
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易学史当中的易一名而含三义及生生之谓易两条不同诠释路径来推进对于作为哲学观念的易的理解。在确立了人的特殊性之后,中国哲学又强调人可以通过对个体生存的省思,回归到天地之生化流行当中,这其中包含了从天到人和从人到天的双向沟通。
只有直面事物与运动本身,才能凸显易学生生不息、贞下起元的理论特色。二是要发明人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重新融入到宇宙之生化流行当中的工夫。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腹心之患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